金融数据具有较高的波动性,不宜对8月单月的数据过度看重。在房地产融资被严控、制造业的终端需求存在较大不确定性的宏观环境下,实体融资需求的好转更加依赖于逆周期调节政策。前期包括降准、地方债提前下达等各项举措均表明中央稳增长的决心和逆周期调节政策的加力。

央行公布的最新统计数据显示,8月份人民币贷款增加1.21万亿元;8月份社会融资规模增量为1.98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多376亿元;8月末社融存量同比增长10.7%。社融和新增人民币贷款数据均略好于市场预期,市场情绪整体平稳。
8月份新增贷款中,企业贷款增加6513亿元,同比微增约400亿元,环比大增3539亿元。交行金融市场业务中心高级分析师杨一成表示,环比中企业贷款、中长期贷款以及票据融资均对本月增长有较大贡献。考虑到近期LPR改革,预计未来市场贷款利率将会下行,估计银行存在一定的加速投放动力。
企业贷款中,企业中长期贷款增加4285亿元。联讯证券董事总经理李奇霖表示,新增信贷结构质量俱佳,企业中长期贷款绝对规模与比例均有所改善。
“在房地产融资被严格管控的情况下,我们猜测放量的原因,一是在LPR改革后,银行预期未来贷款利率有调整的可能,提前加快了储备项目审批;二是专项债落地后,基建项目加快融资。”交行金融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陈冀表示,企业短贷减少,长贷增加,表明在政策导向下信贷投向结构有改善迹象。
新增人民币贷款中,居民贷款增加6538亿元,同比少增约500亿元。杨一成表示,居民贷款主要少增在居民短贷,表明消费贷流入楼市持续受到监管限制。
从信贷增速来看,8月末人民币贷款余额同比增长12.4%,增速分别比上月末和上年同期低0.2个和0.8个百分点。陈冀认为,经济运行的压力,一定程度上仍在制约金融机构信用风险偏好的改善。银行间信用分层压力改善也较为缓慢,而央行流动性调控维持稳健,部分银行负债端流动性缺口也约束了其资产端信贷投放空间。加之LPR新报价机制实行后,部分银行对于新规则的适应、业务流程(合同等)重新定义可能推迟部分贷款投放,这都可能是造成信贷增速回落的原因。
在8月份人民币贷款较上年同期少增665亿元的情况下,8月份社会融资规模增量为1.98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多376亿元。李奇霖表示,新增社融接近两万亿元,信贷、债券与少减的表外项是主要支撑因素。
8月份社融中,委托贷款、信托贷款及表外票据同比少减约1660亿元,环比少减4720亿元。杨一成表示,这表明表外融资对于社融的拖累正在逐步减少。此外,由于今年地方债提前发行,8月份地方债新增同比减少约900亿元。
陈冀认为,社融同比多增的主因在于委托贷款降幅收窄和未贴现银行承兑汇票由7月的-4563.49亿元转正为157亿元。“委托贷款降幅收窄应在预期之中,与新规不符的存量委托贷款逐渐消化,而合规新增委托贷款逐渐增加。而未贴现银行承兑汇票的快速增加,其实也反映出当前机构信用风险偏好依然较弱,倾向于表外短融。资金融出方的风险偏好是否改善,尚待实体经济出现实质性转稳信号。”
受监管层压缩房地产信托通道等影响,8月份信托贷款继续大幅收缩,减少658亿元。委托贷款环比小幅改善,8月份委托贷款减少513亿元,同比少减694亿元。李奇霖表示,未贴现承兑汇票改善幅度较大,可能与房企融资受约束后房企更多利用开票垫资有关。
8月份企业债券净融资3041亿元,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净融资3213亿元。李奇霖认为,债券融资的高增,与各大金融机构尤其是广义基金大幅增配有关。
8月末,M2同比增长8.2%,增速比上月末高0.1个百分点,与上年同期持平,显示M2增速正逐渐企稳。陈冀表示,M2增速维持平稳主要由央行稳健的流动性调控策略所决定。包商银行事件发生后,金融机构体系内部信用分层现象尚未完全解决,央行也并未大幅释放流动性以缓解流动性结构失衡,而是始终保持适度定向和总量稳健。而信贷增速持续回落,债市和股市盘整,金融机构有价证券投资渠道的信用创造也并未显著提升,加之外汇占款的小幅波动使其一段时期以来已不是扰动M2增速最为主要原因,多因素综合决定了M2增速保持相对稳定。未来,央行逐渐加大逆周期调节力度的概率较大,双重降准逐渐落地产生刺激效应,M2增速可能逐渐回升。
“金融数据具有较高的波动性,不宜对8月单月的数据过度看重。在房地产融资被严控、制造业的终端需求存在较大不确定性的宏观环境下,实体融资需求的好转更加依赖于逆周期调节政策。”李奇霖说。前期包括降准、地方债提前下达等各项举措均表明中央稳增长的决心和逆周期调节政策的加力。杨一成表示,在此情况下经济无失速下行风险。货币政策方面,结构性的通胀压力对于货币政策掣肘有限。在全球货币政策转松及国内经济下行压力下,后续货币政策仍有发力空间。